九叠篆作品 | 九叠篆知识 | 加入收藏 九叠篆转换器软件可转换多种九叠篆在线预览 网页版 V2.0
九叠篆转换器

当前位置:九叠篆网 > 九叠篆作品 >

首见辽“景福元宝”折二九叠篆银钱考研

时间:2023-08-07 15:39:10 编辑:九叠君 来源:九叠篆网

文:刘学华(悟泉雅)

九叠篆币添新宠,皇宋通宝不再孤。

去年我将珍藏多年的一枚“景福元宝背日月四出折五银钱”出谱品展上微博,今年却更幸偶得另一枚出谱品九叠篆书景福元宝折二银钱,真让我感到庆幸之极。在欢喜、把玩、欣赏之余然有感而生,历代泉谱记载和备受泉界专宠无独有偶,独树一帜的皇宋通宝九叠篆钱终于迎来了侣伴。这枚钱币的出土面世犹显珍贵,关于九叠篆书钱孤例的泉史也将从这一刻改写。历史的机缘巧合又让我有幸得到这枚九叠篆书钱,许是上天的眷顾,让有缘人获得有缘奇币吧!。

此枚景福元宝九叠篆折二銀钱出土于东北辽代罐装窖藏。此币:直径 mm,厚 mm,重9.87g。钱币正面:九叠篆书景福元宝四字,直读,素背无文;型制折二,地章平坦,穿孔规矩,字郭曲屈平荡,凹凸有致:制作精良,形制规整,包浆纯真,裹缚纯厚自然。无异无邪,仍开门见山真品无伪。

景福通宝作为年号钱。然历史上有二个景福年号存在:一是唐朝景福(892年正月至893年十二月),是唐昭宗李晔的第三个年号,唐朝使用这个年号共二年。二是辽代景福(1031年六月至1032年十一月),是辽兴宗耶律宗真的年号。辽国使用该年号共二年。究竟是哪个朝代铸造的“景福元宝”呢?谁又是铸造“景福元宝”的主人呢?

让我们走进历史。首先了解九叠篆相关资料。

九叠篆百度百科:九叠篆,又称方大篆……。秦汉无此制,唐宋以来多用于官印上面。九叠篆盛行于唐、宋、元、明,一直延续至今。然而将这“九叠篆”用于钱文,在数千种古币中,“皇宋通宝”仅为孤例,故被历代收藏家视为稀世珍品……。但是,近几年来也相继发现了九叠篆“皇宋通宝”小平银钱。

是“唐景福年铸景福元宝”还是“辽景福年铸景福元宝”

带着这个疑问。查阅历代泉谱和现代网络资料,唐昭宗时期没有铸造过“景福元宝”的记载,也就否定了唐昭宗时期没有铸造“景福元宝“的可能性。那么辽景福年就有铸造景福元宝的可能性了。

太平十一年(1031年六月)圣宗耶律隆绪病故。六月耶律宗真即位,此即兴宗,改新年号为景福。景福这个年号只用了一年多,第二年(1032年十一月),兴宗又改元为重熙了。景福时间不长,史藉中也没有铸景福钱的记载。但近年东北和内蒙时有景福通宝实物发现,并已被载入《中国钱币大辞典》中。近年不少研究辽金钱泉友在东北的地方出版物中也多次见有记述。李卫先生的《辽金钱币》中己有论述。并在该书中提出了:辽实行“改元即铸钱”的货币政策观点[1]。

既然兴宗景福年铸有景福通宝铜钱,那么也就有可能同时铸有金、银钱。而金、银钱中可能铸有正用品钱和非正用品流通钱。关于这个问题。李卫先生在《辽金钱币》中有论述:“辽是北方民族一一契丹人建立的政权,建国于907年,即唐末五代之初。辽钱和唐、宋钱血脉相通,它和唐、宋钱币一样,亦分为正用品和非正用品两大类……”。

辽推行年号制度,则是早在十世纪一、二十年代。辽在兴宗登基改年为景福时,同样不得不考虑出于统治阶级的政治目的出发,铸造具有特殊政治利益的钱币来代表统治阶级象征的权利和利益。所以,辽兴宗改年号时不仅铸造了正用钱景福通宝,而且也铸造了代有庆典和祭祀等这一重大活动的非行用钱一一“景福元宝”九叠篆“开炉钱”。

为什么在这里将此枚银币定性为是“开炉钱“呢。

关于九叠篆钱的铸造背景,现今钱币学家一般认为该钱币为“置样钱”,或“开炉钱“,应不是正用品流通钱币。透过历史,我们来看看这枚钱币铸造背景,恰恰是在兴宗登基改年时铸造的,如是铸造铜钱,我不否认具有“置样钱”可能性;但是铸造银币就不一样了。金、银币一般用于当时上层社会,甚至先皇皇室的用品。故我认为定性为“开炉钱”较为适当。这也与当今泉币学家认识非用品流通钱的观点是一致的。

在这里对李卫先生关于对辽非正用钱中国号年号钱都是大钱的论述观点表示不赞同。《辽金钱币》:“二是国号年号钱。如“大辽天庆钱“此类钱数量不多,亦都是大钱,制作精良,也应是皇室专用的用品”[2]。景福元宝九叠篆书小平钱的出现就是一实物补拙,在此与李卫先生商榷。

景福元宝年号钱的出土发现,将打破沉淀已久的九叠篆钱只有“皇宋通宝”孤例这一至高无上的定论。同时,还通过这枚银币实物证实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九叠篆“景福元宝”年号钱比九叠篆“皇宋通号”非年号钱还要早95年。在这里可以看出宋的年号制度,不仅受唐的影响,或许更多的受辽的影响。这也证实李卫先生在《辽金钱币》中论述的观点相吻合。

本文来源:新浪收藏

华夏文·史·艺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本平台中注明“来源:华夏文·史·艺”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华夏文·史·艺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华夏文·史·艺”。

二、本平台中注明文章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来源于网络,信息内容并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出版单位所有。

如因作品内容、侵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联系小编,请在见图文后30日内进行。

Copyright:2022-2023 九叠篆转换器 www.71312.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