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叠篆作品 | 九叠篆知识 | 加入收藏 九叠篆转换器软件可转换多种九叠篆在线预览 网页版 V2.0
九叠篆转换器

当前位置:九叠篆网 > 九叠篆作品 >

「阜新市博物馆」馆藏文物线上展(二十)

时间:2023-08-07 14:36:14 编辑:九叠君 来源:九叠篆网

金代·铜印

提控所印

印面边长8厘米、厚1.2厘米、钮高3.3厘米,重900克,梯形立钮,方形印面,篆书印文“提控所印”,印背上刻划字,右为“开兴元年三月”,左为“宣抚司造”、“提控所印”,字迹较为模糊。

副统府印

通高3.5厘米、柄高2.5厘米、印面边长6.5厘米,重600克,梯形立钮,方形印面,印文为九叠篆书“副统府印”,背面极粗糙,有砂眼,钮顶端刻“上”字。

蒲阳县尉之印

印面边长5厘米、钮高2.5厘米、宽2.5厘米,重800克,板状立钮,方印面,印文为篆书“蒲阳县尉之印”,背面阴刻楷书3行,右刻“天赐二年”,左刻“蒲阳县尉印”,钮顶端刻“上”字。

文化链接——铜印

官印,是中国古代封建政权的象征,也是统治阶级行使权力的信物和凭证。最早的官印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汉至南北朝时期是官印发展演变时期,隋唐两代官印随着封建统治机构的逐步完善而形成定制,辽金时期官印的铸造和使用大多继承了中原唐王朝成熟的制法。

金朝建立后,官制、印制等政治制度都仿效宋辽,曾沿用宋辽旧印。金太宗即位以后,始铸造官印。《金史·百官志》记载天会六年颁发官印,大定以前礼部主要掌握官印制度和颁发官印等权利,而官印多由少府监铸造。正隆元年(1156年)海陵王改革官制,再次提出废止辽宋旧印。《金史·百官志》载:“至正隆元年,以内外官印新旧名及阶品大小不一,有用辽、宋旧印及契丹字者,遂定制,命礼部更铸焉。”此后,金代的官印开始定制,走向统一化。自金代开始由礼部铸印形成定制,直至元、明、清各代均由礼部铸造官印。

金代官印形制承袭宋辽制度,印面呈正方形,印钮铸成梯形,顶部有的刻有“上”字,以示用印方向。印文绝大部分用汉书九叠篆,也有少量用女真文篆书的。九叠篆,是一种非常特别的篆书,主要用于印章镌刻,其笔画折叠堆曲,均匀对称。每一个字的折叠多少,则视笔画的繁简确定,有五叠、六叠、七叠、八叠、九叠、十叠之分。之所以称为“九叠”,则是因“九是数之终,言其多也”。金代官印文字排列整齐划一,四、六、八个字印文分作两行;多的印文九、十二个字,印文分作三行,若印文不足字数,则加“之”字。而金代官印的背部和侧面,大都凿刻有简化汉字。背部多刻有铸印年月和机构名称,侧面多刻有千字文或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作为序号,这是金代官印的显著特点。

金初官印尚有宋代九叠篆浑厚自如的遗风。此后,字体逐步变得平直而规整,笔锋折点多呈直角。金中期以大定年间铸造的官印最为精美,九叠篆浑厚有力,整体美观而庄重。金末期由于铸印机构增多,权力分散,这一时期官印铸造的很粗糙。

阜新市博物馆馆藏有3件金代铜印为阜新市的金代官制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1、“提控所印”上所刻“开兴”为金末代皇帝金哀宗年号,开兴元年为公元1232年,“开兴”年号只使用三个月。金代末年战争频繁,各处招募义兵,扩充军队,滥设都统、提控等。

《金史》记载,元光年间于副统、都统之外,设总领提控。提控 为提辖控制之意。金代提控官职的设置极为广泛,主要职责是镇压叛乱,为金代独有的中级武官。

2、“副统府印”,《金史·兵制》记载,“天辅五年 (1121年) 始有内外诸军都统之名”,“四万户为一副统,两副统为一都统”。可见副统是级别较高的官衔,此印个体也较大,铸造精良。

3、“蒲阳县尉之印”,印文铸造较为粗糙,文字大小不一。金代官制中县尉属县令之下掌管地方治安的官员,职级较低,固而官印铸造也较为粗糙,也可能是金末时滥铸的官印。金代阜新并无蒲阳县,此印大概是金末战乱时流入的。

--参考夏晨光、刘德刚《阜新博物馆馆藏金代官印研究》

来源:阜新市博物馆

Copyright:2022-2023 九叠篆转换器 www.71312.cn All rights reserved.